[社交距離]
人類一直跟著病毒共存,但因此有不少物件的設計來保持安全距離!
圖一,從古代就鼠疫,和黑死病籠罩過的歐洲,最知名的就是醫生戴上仿鳥嘴造型的面具,上面還帶著香味(因為早期普遍相信是因為太臭才有疾病),醫生手上的拐杖也是和患者保持社交距離的好物件,這些物件也都在倫敦博物館 Musuem of London
圖二,這咖啡色的長條木夾叫做 "Don bells"或是 "Clappers"(不是為你鼓掌),而是疾病患者會夾著木夾,身上的鈴鐺會響起來,所以大家可能讓路,或是捐贈給他的錢和物資(還頗人道),近代的台灣現在可能變成政府在推的App
圖三,Crinoline 克里諾林裙襯,早期從西班牙宮廷傳來,19世紀被英國用輕便的靈活材質製造裙匡而大受歡迎,善用裙子蓬鬆造型,越多布越富貴,製造了我們對灰姑娘變身宴會的想像,永遠和愛慕者或是陌生人,保持個美好的“社交距離” ,但也因為裙子太長,在燭光派隊中特別容易起火(不是暗喻,是真的燒起來)日後才沒落。
圖四。最近也看的有關土耳其來做冥想的旋轉舞Sama ,透過念誦歌一面跳舞,相信更接近真主,服裝的造型設計的也很有趣,既可以達到宗教體驗,社交和表演功能,也能保持社交距離?!
順應疫情可以看到連哈利波特和各個名牌都開始出了口罩,安全衣服,不免讓我想像,未來在疫情下,會不會有新的運動,娛樂,或是服飾開始出現呢?危機中促進發明也是人類社會史的一環吧!
最近多了幾個案例,醫護人員都辛苦了!希望大家平安,淡定, 防疫順利!
圖片來自:網路
#藝起逛 #倫敦旅遊 #倫敦行程 #倫敦一日遊 #倫敦 #倫敦推薦 #倫敦親子 #藍牌導遊 #craigkao #英國歷史 #art2gotour #bluebadgetouristguide #britishguildoftouristguides #疫情